什么是麦卡锡主义!麦卡锡主义到底有多恐怖,为什么能横扫美国

如果你经常看国际新闻,应该对麦卡锡主义这个词不陌生,那么,麦卡锡主义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影响呢?且听我介绍给大家。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走上了冷战的道路,双方互相敌视,都想颠覆对方的政权。而与此同时美国因大量裁军导致失业人口暴增,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因此,美国资本家开始将这些工人运动作为"共产党渗透"的证据,要求美国政府出手镇压。

有关麦卡锡主义的海报

到了1950年,美国政坛的反共情绪越来越浓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共和党参议院议员麦卡锡在2月9日的一场演讲中语出惊人,称"共产党已经渗透到了美国政府的方方面面!"并煞有介事得称美国国务院和国会都被共产党员渗透,而自己手上"有一份205人的名单""上面都是共党的间谍!"

这一番演讲令美国举国哗然,麦卡锡也一跃成为美国政坛上的红人,随后他开始用"通共"为借口攻击自己的政敌。他首先批评罗斯福在二战中援助苏联和八路军、新四军,致使苏联占据东欧、新中国取代国民党,称罗斯福和杜鲁门执政期间是"叛国的二十年"。之后又指责乔治·马歇尔将军在二战时选择在诺曼底开辟第二战场而不是在巴尔干半岛导致了苏联占据了东欧,这是绝对的"叛变者"、"谋杀犯"。而美军在朝鲜战争中一溃千里更是给了麦卡锡攻击民主党的好借口,他写了多篇文章炮轰杜鲁门,还在1951年6月14日在国务院发表了六万多字的演说,将杜鲁门的外交政策骂的一无是处。

麦卡锡在国会炮轰政敌

在麦卡锡疯狂的攻击下,马歇尔将军不得不主动辞职,回弗吉尼亚老家养老,随后民主党也在大选中落败。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美国政府弥漫着歪风邪气,民间自然也好不了。美国商界是首先受到冲击的,最开始只是为美国军队和政府提供物资的企业上自老板股东,下到普通员工都要经过"忠诚测试"才能得到合同,之后则蔓延到整个商界。以至于在帕萨迪纳一个3岁的小姑娘给某个童装店当模特前都要经过"忠诚测试"才被允许拍摄广告照片。

文艺界也是麦卡锡主义受害的重灾区,美国75位左翼作家的作品全部被列为禁书,甚至连美国文豪马克吐温的作品也被列为"危险书籍"。而另一位大作家海明威因为在二战中曾与苏军合作过,因此他的作品也全部被归为"危险书籍"。

许多大名鼎鼎的作家都难逃麦卡锡主义的迫害

这把反共的火焰越烧越旺,以至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美国辛辛那提有一支职业棒球队,本名为辛辛那提红色队,就因为以红色为名,便被麦卡锡主义者当作"通共铁证",先是遭到口诛笔伐,后来又引来FBI的搜查和监控,最后被迫改名。麦卡锡主义毒害之深可见一斑。

直到1954年,麦卡锡本人因为美国陆军情报处的调查下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所谓的"205人名单"是信口开河,这才给了他政治生涯毁灭性打击,自此以后,虽然他仍担任参议院议员,但是再也没有之前的威风,最终于1957年病逝。

近年来麦卡锡主义有重出江湖的迹象

虽然麦卡锡本人早已去世,但是麦卡锡主义的遗毒甚深,虽然在越战期间被反战运动冲淡,但是却从未被根治,甚至最近还有旧病复发、死灰复燃的迹象。美国大选,大洋彼岸的日子已然不太平,而麦卡锡主义生根发芽,无疑会让下一步的美国乱上加乱!

麦卡锡遭罢免,怪特朗普?

凸显美国共和党政治的深刻转变

当地时间10月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216票赞成、210票反对通过极右翼共和党众议员马特·盖茨提出的针对众议院议长凯文·麦卡锡的“罢免动议”,使麦卡锡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被免职的众议长。

而在今年1月,麦卡锡经过15轮艰苦投票才“艰难幸存”下来,拿到众议院议长“木槌”。在短短的9个月内,麦卡锡接连创造两项历史,他的众议院议长生涯以混乱开始,最终又以混乱结束,令人唏嘘。

麦卡锡(资料图)

特朗普铁杆盟友“搅局”

两场混乱的始作俑者,都是此次罢免动议的提出者——盖茨。他是特朗普的铁杆盟友,来自于佛罗里达州一个“安全”的共和党选区。自他2016年当选众议员以来,共计四次选举中,他的领先幅度都在30%以上。这也使他不用担心自己特立独行的行动会对政治生命造成何种负面冲击。

在年初议长选举和此次罢免动议前,盖茨的“高光时刻”几乎都与保护特朗普有关。例如2019年10月,在众议院民主党人对特朗普进行弹劾调查期间,他率领10多名共和党议员冲进国会敏感信息隔离室(SCIF),并将保密的弹劾听证会内容实时直播到社交媒体上。此外,他也长期攻击反特朗普的建制派代表人物、共和党会议主席莉兹·切尼。麦卡锡当时则力挺身为众议院共和党三号人物的切尼,盖茨与麦卡锡的“梁子”就此结下。

回到这次议长罢免乱局,盖茨之所以如此执着于罢免麦卡锡,舆论普遍指出的理由,一是麦卡锡在通过政府支出案时未能纳入保守派在开支方面的优先事项;二是麦卡锡违背年初议长选举时向极右翼保守派做出的承诺,依靠民主党人在6月避免陷入债务上限僵局,又在这次“政府关门”危机期间达成“续期决议”。

上述两个因素或者说只是“导火索”,笔者认为,盖茨罢免麦卡锡举动的深层逻辑包含两点:

其一,对政治博弈策略的塑造。盖茨政治博弈策略的最大特点是“在媒体上无处不在”。正如在他个人传记《煽动者》(Firebrand)一书中所说:“舞台艺术就是治国之术”(stagecraft is statecraft)。于私,他将政治娱乐化,频繁出现在媒体采访和报道中,目的是吸引选民注意力来保住权力;于公,他利用社交媒体、草根筹款和共和党MAGA选民基本盘的威慑力来向国会领导层施压,从而塑造政策目标。由此再来看他针对麦卡锡的罢免动议以及年初的议长选举,相关策略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二,对以麦卡锡为首的共和党“金钱政治”人物的反对。盖茨从不接受包括企业或者与诸如全国步枪协会等倡议组织关联的政治行动委员会的竞选资金,且在他过去的四个选举周期中仅举办过一次筹款集会。他自认为这有别于其他国会议员,并且引以为傲。他曾说“国会议员往往是演员”,念着捐款者和说客“编写的剧本和台词”。

麦卡锡恰恰是共和党内最精英的筹款人,每年为共和党竞选机器带来数千万美元的筹款。2022年中期选举,与麦卡锡结盟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花费超过2.5亿美元,帮助大量党内人物竞选或连任议员。因此,在盖茨看来,麦卡锡与其成员之间的默契并非基于“真理”而是基于金钱。这正是他及其支持他的MAGA选民所要“排干的沼泽”。

激进保守主义的崛起

当然,光靠盖茨一人做不到罢免麦卡锡。与盖茨和全体众议院民主党成员一起对这次罢免动议投赞成票的还有另外的7名共和党议员,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来自以盖茨为代表的党内极右翼派系“自由党团”。从议长选举到投票支持罢免动议,他们合力卡住了麦卡锡的“政治喉咙”。

“自由党团”缘起于2010年的茶党浪潮,其成员对无法制衡奥巴马政府采取严格财政纪律方面十分不满,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新组织,利用右翼成员的集体影响力,向共和党领导层施压,要求他们恢复“财政理智”和宪法原则,允许立法者真正地立法,而不是闭门造车来决定大笔政府开支。

“自由党团”一直以来都是共和党议长的“眼中钉”:2015年,“自由党团”认为时任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对奥巴马不够强硬而迫使前者辞职;2017年,“自由党团”尝试通过其内部成员发起对时任议长保罗·瑞安的挑战,导致后者提前辞职,以避免遭遇羞辱。由此来看,麦卡锡遭到来自“自由党团”成员的罢免动议,只是历史惯性的一个缩影。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了共和党保守派系的深刻转向。美国历史学家妮可·赫默(Nicole Hemmer)认为,这种转向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她认为,里根阳光、务实的“冷战保守主义”定义了20世纪80年代的保守主义运动。帕特·布坎南、帕特·罗伯逊、拉什·林堡和劳拉·英格拉姆等强硬派人物则建立了“更悲观、更愤怒、甚至更具革命性的保守主义”,而这正是特朗普、盖茨乃至“自由党团”今天所奉行的保守主义。

有三种因素导致了这种转变:一是冷战结束改变了美国保守主义的格局。其立场从出于冷战需要的“倾向于更开放的边境和更高的移民水平”转向更强烈的本土主义诉求。二是1994年共和党重夺众议院的“共和党革命”将保守主义运动带到国会,这一转变具有深远影响。在此之后,但凡民主党入主白宫,国会共和党人就会采取破坏性政治,重点不是关注立法,而是调查和阻挠。三是迅速发展的媒体环境也从根本上重塑了保守主义运动。右翼媒体机器逐渐壮大,放大了激进的声音。同时,自由派媒体为了表现出“公正和平衡”,也为右翼人物提供传播平台,这也助长了激进保守主义的崛起。

这种激进保守主义的崛起如今也给共和党带来治理的难题。一小群强硬派能够摁住共和党运转的齿轮,反而将政策制定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民主党。即便共和党内传出要驱逐盖茨的风声,但治标不治本。接下来无论由谁来接替麦卡锡担任议长,都将不得不面对分裂的共和党,以及被极右翼保守派裹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议程,其面临的挑战不会比麦卡锡来得小。

(作者系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作者:陈佳骏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美国50年代为什么要搞麦卡锡运动?因被这国情报人员渗透太厉害

1950年代的麦卡锡计划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毒且不公平的运动,针对的是左翼群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麦卡锡计划起源于二战期间,当时美国截获了一批发往苏联的电报,揭示了美国政府内部人员向苏联泄露情报的事实。这让美国政府大为震惊,因为他们原本截获这些电报是为了监控苏联和德国的情报,避免二战期间出现秘密外交活动。然而,实际情况是,这些电报揭示了苏联在美国军事、外交等重要部门中招募间谍的行动。

据公开的苏联文件显示,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就开始有计划地向美国招募情报人员。克格勃的绝密教材《在美国和第三国征募美国人的实践》详细说明了苏联的招募目标和方法。他们在美国政界、科学界、商界广泛渗透,渗透对象包括白宫、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等政府机构,以及各个政党、团体的领导部门。他们招募间谍时,主要考虑的是那些既有情报潜力又对与苏联合作充满动机的美国人,比如政府机关的职员、非政府机关和团体的雇员,甚至是那些与情报工作有关的教育单位的学生。

许多高层美国政府人员成为苏联间谍,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罗斯福总统的私人助理洛赫林·柯里、美国战略情报局的重要官员莫里斯·霍尔珀林以及航空科学家威廉·珀尔。他们泄露了大量的美国机密信息,对美国的军事和外交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些间谍并非仅仅为了金钱,更多的是出于理念上的认同。苏联对美国的渗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他们在各个关键领域都设下了重重局势,以获取各种情报。

这就是麦卡锡计划的起源,麦卡锡议员在调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明确的是,与苏联的大清洗相比,麦卡锡计划有本质上的不同。首先,美国不允许以十年前的证据来证明一个人叛国罪。即使某个美国人在1942年出卖了美国情报,在1952年后,麦卡锡主导的调查委员会不能以这个证据来指控他们。这也是为什么麦卡锡计划中的"迫害左翼"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名字被公布,导致他们失去工作和贫困等。这主要是因为法律上无法追究这些人的责任,只能求助于舆论的力量。而与此相对比,苏联的做法是将间谍判处死刑。

在整个麦卡锡运动中,只有两个人被判处死刑。这两人确实向苏联泄露了关于原子弹的情报,并且这个情报是在十年内泄露的。这可以被视为确凿的叛国罪。

因此,总的来说,尽管麦卡锡运动引起了很多争议,但它与苏联的大清洗有本质上的区别。麦卡锡运动在法律层面上有其合理性,并且相较于苏联的清洗行动,麦卡锡运动的受害者相对较少。这也让我们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了背后复杂的历史背景。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