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很多哲人都对此下过定义或深刻的讨论过。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对哲学作过许多形象生动而又耐人寻味的比喻,下面的这七个就是,一起来看。
01 庙里的神
黑格尔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黑格尔借用“庙”与“神”的关系来生动比喻人类生活与哲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按照黑格尔的比喻,庙里的“神”是使“庙”成其为庙的“灵光”,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哲学,它就像普照大地的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如果失去了哲学,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黯淡无光。
02 厮杀的战场
整部人类哲学史充满着哲学家们互相批判、互相推翻、互相取代的斗争,基于这种客观事实,黑格尔把哲学史形象地比喻为一个“厮杀的战场”。黑格尔说:“全部哲学史是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 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总是在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中发展的,因为哲学是“在思想中所把握的时代”。表达新时代的哲学必然要通过对表达旧时代的哲学的批判而获得哲学的统治地位,由此便构成了哲学史的“厮杀的战场”。
03 花蕾、花朵、果实
黑格尔说:“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时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04 密涅瓦的猫头鹰
“密涅瓦”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栖落在她身边的猫头鹰则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黑格尔说,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时才悄然起飞。在这里,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起飞来比喻哲学,旨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下翱翔,“反思”当然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才悄然起飞了。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这就是: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
黑格尔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的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活动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
05 “消化与生理学”
黑格尔认为,哲学反思并非有些人认为的“是我们达到永恒或真理的主要条件,甚至是唯一条件。”他说,“这种说法,无异于认为在没有知道食物的化学的、植物学的或动物学的性质以前,我们就不能饮食;而且要等到我们完成了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之后,才能进行消化。”这种说法显然有悖于情理。所以对于哲学反思的作用不宜无限夸大,以为人类的存在都系于哲学。一种较为客观的说法是,不学哲学照样可以思维,不过学哲学可以更好的思维。生理学不是教人消化的,哲学也不是教人思维的。 研究哲学是训练思维以达到其它的目的。
在黑格尔的这个譬喻里也隐含着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康德哲学的主要课题是考察在什么限度内,思想的形式能够达到关于真理的知识。康德特别要求在考察求知以前先考验知识的能力。黑格尔认为这会引起一种误解——以为在得到知识以前已在认识,他打了另一个异曲同工的譬喻说,那是认为“在没有学会游泳以前勿先下水游泳”。黑格尔提出“我们必须在认识的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和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必须由其(思维形式)自身去规定自身的限度,并揭示其自身的缺陷”。这即是他所谓的思想的“矛盾发展”。
06 同一句格言
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是根本不同的。 “老的那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也会讲,可是对于老人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即使这些小孩也懂得这些宗教真理的内容,可是对他来说,在这个宗教真理之外,还存在着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黑格尔这段话告诉我们,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慎思明辨的理性,而是一种体会到的真切的情感;哲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的运动和发展,而且是蕴涵着极其深刻的生活体验。人们要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还必须具有中国传统哲学所提倡的体会、顿悟、品味。
07 动物听音乐
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如果把哲学当成现成的知识去接受,虽然可以使人获得某些哲学概念,但却始终不知道哲学为何物,因而也不能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就“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却没有通过它们的头脑”(黑格尔语)。 黑格尔通过这个比喻,尖锐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形成哲学智慧的智慧。黑格尔曾说:“常有人将哲学这一门学问看得太轻易,他们虽从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却可以高谈哲学,好像非常内行的样子……”这些人“高谈哲学”,当然也就如同动物听音乐一样,可以听见“音乐中的一切音调”,但却听不到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哲学不是现成知识的结论,如果只是记住了某些哲学知识或使用某些哲学概念,那就会像“动物听音乐一样”,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音调”,却听不到真正的“音乐”。
转载平台:哲学诗画
近期热文
武大教授:如何迅速成为著名教授 ?2020-05-21
关于“我爱你”的N种哲学式表达2020-05-20
罗素·诞辰 | 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2020-05-18
为什么我认为同性恋并不可耻?2020-05-17
消费社会终将杀死人文学科?2020-05-16
好文不是搜索得来的,而是不期而遇
哲学是一个聚讼纷纭的是非之地,每一个时代都有许多哲学体系。但是哲学的定义 却不好理解,一说起物理学,我们就会想到声光热电力,知道它所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运动;说起经济学,我们也能大致了解这是一门研究社会领域经济活动的科学。可是讲到哲学,却很难形成一个概念,甚至说不清它到底研究什么,跟其他的科学又有何不同,学哲学究竟有没有用处?
对于这些问题,1818年,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开讲时都有回应,可供我们参考。当然,黑格尔所说的哲学并非广义上的哲学,而是指思辨哲学 。
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开讲
每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时代精神 ,隐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观念中,以学术思想为集中体现。例如中世纪统治西方的观念是权威原理,人们拜服于教会和上帝,出现了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兴起,冒险与探索精神方兴未艾,经验主义便应运而生。我国宋朝时航海发达,文明开放,三大发明相继问世,其背后是遍格天下之物的穷索精神;明朝时闭关海禁,八股取士,精神观念也从向外探索的“格物致知 ”变成了向内的反省的“致良知 ”。这说明占主流地位的哲学往往就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而且是在一个时代即将落幕时,作为总结而出现。用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话来说,就是:
“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了,才会起飞。”
这句话说明的是哲学的“后思”性 ,哲学的直接对象就是思想,它是对思想开展进一步的反思 。
人的认识活动按深浅层次来看,可以分为感觉、表象、经验等感性阶段 以及思维、反思等理性阶段 。感觉依赖于感官,通过它可以形成表象与经验,例如我们吃一个苹果,可以感觉到它的颜色、硬度、滋味等等。如果我们把这种感觉上升到思维的高度,通过“苹果”这个概念 来把握它,也就来到了理性阶段。各门具体科学对事物的认识都是这样的,例如物理学的“光”并非单指某一束具体的光;经济学的“利润”也不是指某个厂主的利润。概念排除掉了经验的个别性,让我们从普遍 的角度去把握事物,进而抽象出它们所共有的规律。
黑格尔认为从经验而来的科学会产生出概念
科学通过概念来把握研究的对象,这些概念本身就是思想的产物 ,哲学则是对概念进行反思,对思想进行再思想 。
过去我们总是认为“概念是死的、空的、抽象的东西 ”,也就是说现实事物会发生变化,概念却僵化不变。可是通过哲学的反思,我们会发现概念其实也是流动的。最直观的证据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许多概念,古人都没有;而古人使用的一些概念现在也已经灭绝了。此外,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动 ,例如,古代的“颜色 ”是容貌的意思,现代却变成了色彩。在科学领域,概念也总是在流动,例如机械观中“质”与“能”概念都被相对论改写了;经济学里“价值”的内涵在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乃至边际主义中都有不同的内涵。
对于各门科学来说,它们处理概念的手段乃是仅仅给予其规定 ,它们的目的在于对事物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形成一个概念 。而哲学在对这些已形成的概念进行反思,发现其中的矛盾,从而对原规定进行否定 ,然后再次进行否定之否定 ,通过正、反、合的推论,演绎出更为完善的概念。因而,黑格尔对哲学下定义说:
“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哲学不是直接考察事物,而是通过思维、概念去考察事物,所以哲学所研究的是普遍的东西 。
哲学是一种较高的思维方式,它不是建立概念去把握事物,而是对这些已形成的概念进行反思,考察其内部的矛盾和适用性。显然,思维不一定要上升到高级阶段才能达到真理 。我们并不需要非得通过哲学反思,才能够用正确的概念来把握住事物。就像我们不需要理论指导,也可以凭经验正确办事一样。哲学并不是通往真理的必经之路,如果认为我们一定得得出最完美的概念,才能使认识符合实际,达到真理,那是错误的。黑格尔说:
“这种说法,无异于认为在没有知道食物的化学的、植物学的或动物学的性质以前,我们就不能饮食;而且要等到我们完成了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之后,才能进行消化。”
哲学这只猫头鹰总是飞在其他科学的后面,由其他科学去收集概念,供它反思 。因此,黑格尔把物理学、化学、政治学等其他科学称为“经验科学”,它们直接与对象打交道,以经验为出发点。
牛顿把他的书命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格劳秀斯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国际公法的哲学”。现在,也有许多讲时髦的人,把自己的观点冠以“经营哲学”、“生存哲学”、“人生哲学”等名号。但是严格说来,这些都不能算是哲学。因为哲学的起点是思维而不是经验,它的对象是概念而不是直接的事物。
哲学与经验科学的关系表现为,经验科学为哲学提供概念、范畴、原则和分类等。哲学对经验科学提供的这些思想进行思维地考察,通过反思来发现矛盾,进行扬弃并加以完善。然后再把新的范畴 还给经验科学,使其行之有效。所以黑格尔说: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乃在于范畴的变换。”
经验科学的范畴、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哲学对这些范畴和概念进行扬弃,变换成更完善的范畴。从这种意义来看,哲学之于经验科学的用处乃是提供范畴和思维方式 。
黑格尔
哲学家们总是有一个野心,希望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建成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能够容纳自然、社会、精神等所有领域的知识。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几乎是百科全书,康德的哲学也触及许多领域,就连黑格尔自己也划分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等。他们想把哲学变成科学的“科学” ,使哲学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变成科学之王,但是这种观点乃是出于对哲学的误解。
过去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下,各门科学是相互独立、互不联系的,因而才希望建立一门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这门的哲学的目的在于说明各门科学间的联系,是一门关于总联系的科学 。在辩证法提出后,各门科学不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包含许多交叉间错,每门科学都把自己在总联系中的地位纳入研究范围。这样,原来那门用来证明总联系的哲学便失去的了研究的对象,它原先的内容被各门科学独自分担了,关于总联系的哲学也便没有存在的必要。
例如在古代,自然哲学 就是一门“总联系的科学”,可是随着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出现,自然哲学实际上已经消亡了,它的内容被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所分担,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恩格斯说:
“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了要求,要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 和辩证法 。”
哲学并不是科学的“科学”,它只是通过逻辑思维来把握科学的概念,并为科学提供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体系与他的辩证思维相矛盾
当我们明白哲学与经验科学的联系之后,其实也就已经知道哲学的用处了。通过哲学思维,可以发现矛盾,进而优化范畴,产生出新的思维方式,再用来认识对象。可是庸人却无法理解,他们紧盯着可量化的利益,认为学习哲学无益于钱袋的增加,也没法让我们认识直接的事物。可是他们不知道,这种肤浅的思维方式正需要哲学来变革。
对于人类来说,变革思维方式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在经院哲学根深蒂固的时代,培根创作了《新工具》,提出归纳法和重视试验的思想,为自然科学提供了思维方式。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破坏封建制度的理论根据,挑战教会的思想统治,为法国大革命播下火种。
对于个人来说,学习哲学也有益于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好的认识问题。真理对于人来说,有时候是十分遥远的,甚至还不如一块面包实用。但是真理已经超出了实用的范围,实用不足以衡量真理的价值。
哲学从思维出发,所以比其他经验科学要抽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晦涩、难懂的印象。只要我们翻开哲学家们的著作原典,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一本是容易读的。为什么哲学难懂呢?
这首先是因为哲学的“后思性” 缘故,哲学与概念打交道。人们不惯于作抽象思维,难以紧抓住纯粹的思想,而且在思考的过程中还常常把情绪、直观和表象参杂其中,这与个人思维能力 有关。我们凭借经验,可以得出“这片叶子是绿色的”这个表象,不过要把表象化为“存在”与“个体性”等概念,却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都说哲学是少数人的事业,每个人都有天赋的思维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进行哲学思维,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谈得了哲学。就如同每个人都有一双脚可以作为制造鞋子的模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制鞋的技术 。一个无知的人在谈论哲学,就好比一个不懂造鞋的脚气病患者在妄论鞋子的透风技术一样,无知而无畏。
哲学难懂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我们缺乏耐心 ,总是急于想把思想和概念用表象的方式表达出来,缺乏深入思考的耐性。“意会”是比“言传”更高的境界,一旦进入纯思维的认识领域,就难以表达出来,而且这些知识与听众十分陌生,就算说出来也难以被理解。它不像演说家所说的话那样,是听众早已熟悉烂熟的东西。所以,优秀的哲学家需要具备把抽象观念通俗表达出来的能力,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胜任的。
最后,黑格尔认为与其他学科相反,哲学最不需要年少成名的天才,哲学需沉淀与底蕴,无法速成。黑格尔说:
“以谨严的态度从事于一个本身伟大的而且自身满足的事业,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哲学作过许多形象生动而又耐人寻味的比喻,下面列举其七。
黑格尔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黑格尔借用“庙”与“神”的关系来生动比喻人类生活与哲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按照黑格尔的比喻,庙里的“神”是使“庙”成其为庙的“灵光”,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
哲学,它就像普照大地的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如果失去了哲学,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黯淡无光。
整部人类哲学史充满着哲学家们互相批判、互相推翻、互相取代的斗争,基于这种客观事实,黑格尔把哲学史形象地比喻为一个“厮杀的战场”。黑格尔说:“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
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总是在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中发展的,因为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的时代”。表达新时代的哲学必然要通过对表达旧时代的哲学的批判而获得哲学的统治地位,由此便构成了哲学史的“厮杀的战场”。
黑格尔说:“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时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密涅瓦”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栖落在她身边的猫头鹰则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黑格尔说,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时才悄然起飞。
在这里,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起飞来比喻哲学,旨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下翱翔,“反思”当然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才悄然起飞了。
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这就是: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
黑格尔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的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活动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
黑格尔认为,哲学反思并非有些人认为的“是我们达到永恒或真理的主要条件,甚至是唯一条件。”他说,“这种说法,无异于认为在没有知道食物的化学的、植物学的或动物学的性质以前,我们就不能饮食;而且要等到我们完成了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之后,才能进行消化。”
这种说法显然有悖于情理。所以对于哲学反思的作用不宜无限夸大,以为人类的存在都系于哲学。一种较为客观的说法是,不学哲学照样可以思维,不过学哲学可以更好的思维。生理学不是教人消化的,哲学也不是教人思维的。研究哲学是训练思维以达到其它的目的。
在黑格尔的这个譬喻里也隐含着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康德哲学的主要课题是考察在什么限度内,思想的形式能够的达到关于真理的知识。康德特别要求在考察求知以前先考验知识的能力。黑格尔认为这会引起一种误解——以为在得到知识以前已在认识,他打了另一个异曲同工的譬喻说,那是认为“在没有学会游泳以前勿先下水游泳”。
黑格尔提出“我们必须在认识的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和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必须由其(思维形式)自身去规定自身的限度,并揭示其自身的缺陷”。这即是他所谓的思想的“矛盾发展”。
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是根本不同的。“老的那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也会讲,可是对于老人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即使这些小孩也懂得这些宗教真理的内容,可是对他来说,在这个宗教真理之外,还存在着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
黑格尔这段话告诉我们,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慎思明辨的理性,而是一种体会到的真切的情感;哲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的运动和发展,而且是蕴涵着极其深刻的生活体验。人们要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还必须具有中国传统哲学所提倡的体会、顿悟、品味。
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如果把哲学当成现成的知识去接受,虽然可以使人获得某些哲学概念,但却始终不知道哲学为何物,因而也不能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就“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却没有通过它们的头脑”。黑格尔通过这个比喻,尖锐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形成哲学智慧的智慧。
黑格尔曾说:“常有人将哲学这一门学问看得太轻易,他们虽从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却可以高谈哲学,好像非常内行的样子……”这些人“高谈哲学”,当然也就如同动物听音乐一样,可以听见“音乐中的一切音调”,但却听不到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哲学不是现成知识的结论,如果只是记住了某些哲学知识或使用某些哲学概念,那就会像“动物听音乐一样”,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音调”,却听不到真正的“音乐”。
相关问答
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
黑格尔哲学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的世界观体系。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近代哲学的高峰。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了丰富的...
[最佳回答]这个作为基础的假定有一个传统逻辑上的根据,传统逻辑假定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按照这种看法,一切事实都是说某物具有某性质.所以可见“...
[回答]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在最初的《精神现象学》中,探讨的是人类意识的发展进程,到了《哲学全书》,及开始建立起一个完整的...
黑格尔的作品有:1、《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07年。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
黑格尔主要是唯心主义,算是研究辩证思想的先驱!贡献别的不说,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推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辩证法部分就是马克思吸取黑格尔的!而马斯主义另一个...
“自由”作为人本质,在当代学界已达成基本共识,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和以杨春时为代表的“后实践美学”在人本质上皆持此说。遗憾的是,这样理解人本...
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事物...
因为黑格尔走的太远了,他们都清楚自己的思想无法超越黑格尔,,为了让自己在哲学史上留点名声,只能从黑格尔那里偷些东西,稍作包装就当作自己的思想,为了避免...
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是哲学史理论史精彩的篇章。康德哲学承认感性、现象的事实,批判的反思理性思维主观的正确性,认识到对自然科学方法的吸收对哲学理论发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