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奕住(1868—1945年),福建南安人。著名爱国华侨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祖上世代务农,家境贫寒,12岁开始学习理发手艺,后随乡人南渡至爪哇三宝垄,经过苦心经营成为著名的糖业大王。1919年,黄奕住离开侨居几十年的印尼,返回厦门鼓浪屿定居。黄奕住回国后,创办银行,扶助发展华侨工商业,并经营社会公用事业,如创建厦门自来水公司、承办厦门电话公司、从事厦门房屋及市政建设等。
黄奕住聪明肯干,勤劳多思,虽历经苦难却磨炼了意志,虽四处漂泊却拓宽了视野。他为商重情义守信誉,为人不忘本讲道义,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重教育、重公益、重传承的风气在代际流转,成就了一个不平凡的家庭。
1868年,黄奕住出生在福建闽南的一个小村庄里。山区本就贫穷,医疗条件不好,加上战乱连年,新生儿存活率不高。父亲黄则华希望能留住这个刚出生的孩子,给他取名“住”。
黄奕住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将一家的生计维系在祖传的和租用的几亩农田上,但往往辛苦耕作一年,在缴纳租税后所剩无几。贫穷的家境迫使黄奕住辍学,也逼得黄则华把二儿子和长女、小女儿送给了别人家。但这个家虽然贫穷,却极有骨气。有一年春夏青黄不接之际,家中已无存粮,甚至连甘薯、野菜等替代物也没有,雪上加霜的是,他们无处告贷,家中竟至断炊的凄凉境地。生性好强的母亲萧氏,担心邻里知道家里的窘况,便在锅里放一瓢水,燃柴煮水,炊烟袅袅升起,邻里便以为其家仍在照常做饭。殊不知,家里的大人小孩皆饥肠辘辘,喝水充饥。
困苦的童年,给黄奕住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创伤,但母亲的坚强和忍耐,也影响了他的一生。12岁那年,他便开始学习理发手艺,挑上剃头担子,走乡串户为乡民理发。后来到了东南亚,放下剃头担子换上货郎担子,艰苦创业,走向事业的巅峰,每一步他都咬牙坚持,没叫过苦累,走得踏实而稳重。
1919年,黄奕住回国后,将母亲接到厦门颐养天年。萧氏生前感念儿子童年辍学的不甘与苦痛,希望儿子能在家乡办一所学校,让贫困的孩子有学上。在母亲去世的第二天,黄奕住便“设斗南学校于南安楼霞故乡”。此后不久,他又在鼓浪屿接办了因经费拮据、面临停办危险的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并将之改名为慈勤女子中学以纪念他的母亲萧氏——萧氏逝世后族中私谥“慈勤”。
△ 1910年黄奕住在南安与家人合影
黄奕住有12个儿子,8个女儿。他在世时,有孙子36人,孙女14人,可谓子孙满堂。他非常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曾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肯读,不管是读大学,还是出国留学,我都供你们读。
在早年他未发家之前,在国内出生的几个儿子,他都将他们送到私塾,开蒙训诂,熟读四书五经,习中国传统文化。待孩子们长到十多岁,便带到印度尼西亚,进入自家的公司当职员,让他们从最基层做起,学习经商之道和基本的经济常识。之后又送他们到南京或新加坡等地的学校学习英文、算学等知识,以便他们成长为具有现代意识、能跟上世界经济形势的企业家。
黄奕住对于子孙后代教育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男女有别。接受了初级中学或初级师范学校的教育之后,男子不管是愿意读大学还是出国深造,他都支持。而女子则延师在家教导。虽然她们不出外求学,但对其学习的要求,黄奕住一点也不含糊。他聘请国文、英文、音乐等科目的老师为女孩子们授课。所请老师,均是当地本门课程教师中的翘楚。
1943年黄奕住立遗嘱:
余一生勤俭持身,忠厚待人,对于国家社会之事,虽不敢上拟先忧后乐之伦,亦未尝稍忘匹夫有责之义。时人不云乎,精神遗产重于物质。所望各儿女善守吾产,尤望各儿女同心协力,善师吾行,勉为跨灶之图,勿招损智之诮,则吾生虽有涯,而吾之精神可以不朽矣。勉之,勉之。
他看重的是精神的传承,是家风的良好继承。
黄奕住还将遗产的十分之一作为教育基金和医疗基金,以便可以永久地支持教育、卫生事业。“吾幼失学,为大恨事,今于吾父吾母邱墓之乡,吾身数十年经营衣食之地,晚岁之区,为青年学子略尽吾情,弥吾阙憾尔。”这种无私兴办学校的助学精神,真是令人感佩。
黄萱,黄奕住四女。她的丈夫周寿恺是厦门宿儒周殿薰之子。其夫担任岭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期间,国学大师陈寅恪正任教于中山大学文学院。1952年,经人介绍,黄萱开始担任陈寅恪的助理。彼时,陈寅恪已经双目失明,他的工作全靠记忆和黄萱帮忙核查资料、誊写抄录。黄萱尽心协助,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即使后来搬了家,离工作地点来回有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她也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到1964年。
△ 陈寅恪与黄萱在工作中
在黄萱为陈寅恪工作的这十几年间,陈寅恪修订了《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近百万字的著述。陈寅恪曾为黄萱写了一份工作鉴定,照录如下:
(一)工作态度极好,帮助我工作将近十二年之久,勤力无间始终不懈,最为难得。
(二)学术程度甚高。因我所要查要听之资料,全是中国古文古书,极少有句读,即偶有之亦多错误。黄萱先生随意念读,毫不费力。又如中国词曲长短句亦能随意诵读,协合韵律。凡此数点聊举为例证,其他可以推见。斯皆不易求之于一般助教中也。
(三)黄先生又能代我独立自找材料,并能贡献意见修改我的著作缺点,及文字不妥之处。此点尤为难得。
总而言之,我之尚能补正旧稿,撰著新文,均由黄先生之助力。若非她帮助,我便为完全废人,一事无成矣。
上列三条字字真实。决非虚语。希望现在组织并同时或后来读我著作者,深加注意是幸。
黄萱出色的工作能力,得益于从小父亲黄奕住就为她聘请知名学者担任家庭教师,使其在童年时期便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父亲也教导她,做人要讲究诚信。黄萱答应了陈寅恪,就每天往返几个小时兢兢业业地工作。她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从中山大学聘她为助教起,一直到十几年后她依然是一位助教,职位没有提升,工资没有涨。这一位真正的大家闺秀、名门太太就这么无怨无悔地放弃了舒适优渥的生活。晚年她定居鼓浪屿,深居简出,几架书,一架钢琴,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家风评述
黄奕住出身贫寒。他崛起于微时,回国后又热心医疗、教育事业。他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以及从小所受教育的综合影响形成了他正直的性格,也形成了他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他的子孙辈中不乏优秀之人。其教育之道极有借鉴意义。
来源:《福建好家风》
她是印尼前首富,“印尼糖王”——黄奕住的女儿。她的家族被称为“糖王家族”,在民国初期至50年代末是中国显赫的大家族。其家族事业遍布全国各地,光在厦门一地其家族就有160栋别墅,曾斥资百万元打造“中国第一别墅”,厦门首富家族。
她不仅是实至名归的千金小姐、名媛淑女更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一代才女。她的名字叫黄萱,一个现在没有几人能记住的名字。即使出自这样的家庭,黄萱并不以此为荣耀,而一辈子以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助手自称。
陈寅恪
作为助手,她让国学大师在那样困难的时期,再一次实现了学术上的愿望。她又做了什么,能让国学大师称赞不已。
1951年,黄萱经人介绍成为陈寅恪的助手。然而,在那个动荡的时期,古稀之年,已目盲足膑的陈寅恪在助手黄萱的帮助下,相继完成了《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元白诗笺证稿》等百万字的大作。国学大师陈寅恪不觉称赞其“工作态度好”“学术程度甚高”,“能代我独立找材料,并能贡献一件修改我著作的观点,及文字不妥之处,此点尤为难得”。
陈寅恪
“总而言之,我之尚能补正旧稿,撰著新文,均由黄先生之助力。若非他帮助我便为完全废人,一事无成。”足见黄萱之于陈寅恪的重要性。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仅其师遭到不该有的对待,就连黄萱及家人也很不好过。陈寅恪的命运大家都知道,1969年一代国学大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然而,黄萱的丈夫周寿恺,作为医学博士、著名内分泌专家,就是这样的一位名医,却最终因为小小的阑尾炎而得不到治疗,于1970年去世。
陈寅恪与黄萱
在那个年代,黄萱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在古稀之年定居厦门鼓浪屿的黄家旧宅。于2001年因病去世,享年91岁。其女儿周涵在告别仪式上的悼词,又让人再一次对这位传奇的女子心生敬佩之情。
陈寅恪
她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助手。怀着做一个自食其力劳动者的强烈愿望,她在中山大学历史系经历了一生最有价值的时期。当陈寅恪先生的伟大成就为世人关注时,她由衷地高兴,却丝毫不想以此图名。“助教黄萱”,是她对自己准确的定位。而她一生注定与一些事业大成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印尼糖王”前首富——黄奕住的女儿,著名医学家——周寿恺的妻子,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助手,还有大家不为所知的钟南山的病人。
从菽庄花园东门出来,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旧址,旧址对面的海滩上就是黄奕住的观海别墅,我们先简单讲一下丹麦大北电报公司。
位置图
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旧址
当年的工作照
鼓浪屿是中国最早引入电报的地区之一
1920年的鼓浪屿大北电报公司
早在1871年(清 同治十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就把香港至上海、长崎至上海的海底电缆接到吴淞口的大山岛,并与上海英租界的电报局相连,同时也将线端引入鼓浪屿的大北公司洋楼内。当时正是有了电报的引进,才使得鼓浪屿这个小小的岛屿与世界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它是仅次于香港、上海,当时中国通讯最发达的地方之一。
鼓浪屿的大北电报公司同时也兼代行丹麦领事馆的功能。当时丹麦驻鼓浪屿领事就是大北公司的主管。
观海别墅
在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对面的海滩上,田尾路17号就是观海别墅。
我们在黄家花园时曾聊过他的主人黄奕住的传奇经历,他在鼓浪屿有别墅100多处,这观海别墅也是黄奕住的产业。观海别墅位于田尾路17号,建于1918年,原是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的公寓,现在仍为黄奕住家族的产业,黄奕住的小儿子人称“十六爷”的黄世华经常从美国回来居住,平时则有专人打理。
我们这里就讲讲“十六爷”黄世华与这栋别墅背后的故事。
黄世华
人称“十六爷”的黄世华是黄奕住最小的儿子,抗战时期,厦门沦陷后黄奕住避居上海,积郁成疾,在抗战胜利前2个月(1945年6月)病逝。
黄奕住去世时,黄世华才9岁,他被家人安排到香港上学,家里租住在已故的原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家里,在那里他认识了后来的太太泉州人郑大明,当时郑大明在跟萨太太学英文,准备报考香港最好的高中“培正中学”,计划将来到美国留学。
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萨本栋
自从黄奕住去世后,黄世华家并不宽裕,为了让黄世华到美国留学,他母亲拿出家里仅有的5000元作为学费、生活费,为了省钱,黄世华是搭乘挪威货轮去美国的。
在美国留学期间,黄世华遗传了父亲勤俭刻苦的品德,一边读书一边同时打两三份工。他太太郑大明回忆说,黄世华经常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上学。
郑大明学习成绩比黄世华好,一直拿着全额的奖学金,并在院长办公室做了一份文秘的工作,经济宽裕会一些。大学一毕业,两人顺理成章地结婚了。
黄家码头
观海别墅始建于1918年,原来是丹麦电报局挪威籍经理的公寓。1920年黄奕住买下后,做了修整,主体建筑仿法式,露天配有花园、迷宫和观海台,不远处就是林尔嘉的菽庄花园,林家二女儿林红菱与黄家四子黄友情喜结连理,黄奕住还想过筑一条连接两处的栈桥,方便来往。
对于这两所房子,黄奕住是有特别感情的。他在遗嘱中特别规定,中德记(注:黄家花园)与观海别墅永远不得出售。由于历史的原因,黄家花园和观海别墅长期以来一直被政府借用,为了守住父亲的心愿,黄世华夫妇为这两处房产的归还问题奔走了很多年,直到2000年观海别墅才归还了黄家。
由于观海别墅长期无人维护,加上海水的侵蚀,收回时已是地面塌陷了,黄世华夫妇为了重现建筑的原有风貌,几乎采用了重建的所有步骤,使之还原了历史的记忆与烙印。
黄世华与父亲一样,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1979年,国家刚刚改革开放,黄世华夫妇被邀请回国,处理父亲重新安葬事宜。上海侨联负责第一段的接待,他们从上海火车站到锦江饭店,上海侨联侨办派了三辆全新的汽车来接。当时国家外汇紧缺,1981年,黄家后人代表在上海相聚,商讨出售原来黄奕住在“新加坡华侨银行”持有的股份,最后出售所得的3000多万美元全部捐献给国家。
刚刚改革开放时,中国各项产业均落后于西方国家,黄世华夫妇千方百计,以各种方式帮助国家的发展,他们在中国、美国两边跑,看到哪些行业落后,就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比如鼓浪屿第一家外资企业就是黄世华夫妇牵线引进的,还有美国“高露洁”旗下的医疗器材,也是在他们的牵线下引进到烟台合资建厂的。
下一站:厦门海关副税务司公馆